3月31日,四川省人民醫院醫生周曉輝在家中自縊身亡,截至目前,在醫聯、丁香園等醫護人員的垂直社交媒體平臺上,已經爆發了極大的討論震撼。作為更有組織化的群體,醫生們的緊密程度遠超患者。且由于周曉輝醫生自殺的事實已經發生,整個輿論也徹底導向了醫生一邊。
但輿論總是顯得簡單而粗暴,它所代表的常常是一種宏大的社會心理態勢,并不能保證對單個事件真相的徹底厘清。在輿論的傳播規律中,滋生謠言的比例很高,事實被扭曲、夸大的現象時常出現。據網友爆料,周曉輝遭遇醫鬧長達8個月,自殺前已網上賣車賣房準備賠償病人,就與事實不符。
夸大或扭曲事實的人,要么是醫護人員本身--- 他們作為一個職業共同體在同行受難時發出聲音完全可以理解,要么是一些同情自殺醫生的人,同情心讓他們失去了嚴謹的態度。呼吁和同情都非常自然而然,只不過在輿論的發酵過程中,不符合事實的傳播,直接遮蔽了事件本身,轉移了討論焦點,甚至阻礙了安全閥的建立。
這幾年來,醫生被殺、被打,到現在醫生自殺,整個行醫環境的急劇惡劣,讓醫生這一專業壁壘較高的職業群體有苦難言。普通民眾只有等到了極端事件發生后,才可能將同情轉向醫生,而在此之前,輿論大多更愿意站在患者一側。西安某醫院醫生在手術室的照片被公之于眾之后,輿論的討伐力度之大,無疑使得本身就極為脆弱的醫患信任降到了冰點。待至周曉輝自縊之后,醫護人員對患者的不滿情緒必定持續飆升。一升一降,凸顯二者關系的混亂。
事件發生之后,原本應該審視的是周曉輝個人的具體情況,至少到目前為止,調查還沒有證明他的自殺與患者家屬的糾紛有關。社會各界應該關注的是,為何雙方會在治療結果、醫療費用上有如此多的信息不對稱,為何醫療事故鑒定還沒開始,就已經發生了這樣的悲劇。如果我們只是去一味苛責患者,那么除了繼續撕裂醫患雙方的不信任,將不會有任何良性的后果誕生。
此一悲劇的誕生,固然再次提醒我們,醫患糾紛乃至沖突亟須一個權威的第三方出現。作為權威第三方,應當能夠確保技術層面、程序層面的公正性,成功消除雙方的信息不對稱。不過要注意的是,這個權威第三方的建立,首先并不能一蹴而就,其次即便進入到該階段,恐怕也需要經歷一些前期的溝通、協商。假若雙方將所有的信息不對稱都寄托在鑒定上,那么第三方本身就會承擔極大的壓力,這種壓力久而久之,亦可能消耗第三方的權威。
所以,一個直白的現實是,普通人對基礎性的醫療知識太過匱乏,或者反過來說,醫院、政府和社會組織對于基本醫療知識的普及不夠,這將在醫患發生關系的初期掩埋下糾紛的種子。改變醫患關系,固然要討論宏觀層面的醫改問題,但在微觀層面,向公眾更廣泛、更頻繁地普及基本醫療知識,乃至借助社交媒體、論壇講座進行科普教育,這些看似邊緣的、不起眼的努力,卻可以潛移默化地促進中心的、主要的矛盾的解決。
醫生自殺的悲劇,不該助推醫患信任的進一步撕裂,相反,從醫院到醫生,從媒體到社會組織,再到關鍵性的政府,都應該借機厘清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,并向公眾普及基本常識,用知識和信息上的對等去爭取醫患之間的緩沖地帶,并逐步實現雙方糾紛和沖突的消弭。
志公官網:http://www.b575o.cn